王洪颖,男,安徽阜阳人,资源与环境学院2021级环境工程专业学生,考取青岛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,中国共产党党员。在校期间获两次校级二等奖学金、一次校级三等奖学金,安徽省优秀毕业生、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,参与国家级大创项目两项,发表中国科学院二区论文两篇。

初心如磐行致远,奋楫扬帆启新程
在环境科学的浩瀚星空中,王洪颖以坚定的信念为罗盘,航向考研的璀璨征途。谈及投身学术深造的初衷,他的话语中流淌着对专业的热忱:“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就业版图中,高学历是深耕科研与实践的密钥。我渴望以系统的学术训练为基石,让专业知识真正转化为推动环保事业的动能。” 这份对理想的执着,如同穿透晨雾的朝阳,照亮他前行的每一步。
厚积薄发终有得,静水流深自成章
在复习方法论的构建上,王洪颖展现出理性的规划力与执行力。他将数学视为知识大厦的钢筋骨架,强调通过海量习题浇筑基础;对待英语,则如培育幼苗般耐心,坚持每日与单词对话、与阅读共振,让语言能力在时光中悄然生长;面对专业课的崇山峻岭,他以 “铁杵磨成针” 的毅力反复雕琢,将教材的字字珠玑内化为知识脉络,并借真题之镜,照见理论与实践的交汇之光。
尤为珍贵的是她对科研实践的深刻洞察。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日日夜夜,他在实验室的微光中学会设计实验的经纬,在数据的海洋里掌握分析的罗盘。这些浸润着汗水的实战经历,不仅让她在复试考场从容展现学术素养,更在导师心中勾勒出一位 “知行合一”的研究者雏形。
心有繁星追日月,行如逆旅向朝阳
“考研的战场,最终是与自我的博弈。” 王洪颖的目光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,“人生的画布从不限定单一色彩,即便偶有顿挫,亦是成长的伏笔。” 他以 “按部就班的坚守” 为舟,在焦虑的浪涛中稳住航向,用每日的微小进步堆砌成通向理想的阶梯。
这份从容背后,是他对 “追光” 的深刻诠释 —— 非为追逐他人定义的光芒,而是成为自己的光源。正如他在备考日记中写下的:“当脚步与心向同频,每一次跋涉都是向光的靠近。” 如今,这份信念仍在照亮他的学术之路,亦为后来者指引着考研征途的星辰大海。(特约通讯员:王华雪 审核:沈树周)